导航菜单
分类

电影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今日上映!七大看点解读

更新:2025-02-14 18:04:17  浏览:+次

由胡玫导演的电影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今日正式上映!影片也于今日同步发布由张碧晨演唱的片尾曲《枉凝眉》,柔美旋律配合忧伤古韵的吟唱,带观众一下进入到那段令人凝眉蹙额的故事之中。作为“四大名著”之一,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,被誉为“封建社会百科全书”的《红楼梦》,每次影视化改编都会引发全社会的关注,这部十八年磨一剑的电影也不例外。自定档以来,就一直保持着超高的关注度。而在今天,8月16日,这部电影终于要在全国公映,“满纸荒唐言,一把辛酸泪,都云作者痴,谁解其中味”的永恒经典,怎样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银幕上?特此推介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的七大看点,让大家领略中国电影人再攀经典文学名著改编新高峰的信念与担当!

看点一:胡玫十八年磨一剑,黄金幕后班底合力打造百年改编新经典

1924年,由戏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《黛玉葬花》上映,从此揭开了《红楼梦》影视化改编的序幕,到2024年刚好一百年。因此,今日上映的电影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,既是对前辈的传承与延续,又是《红楼梦》百年改编史的阶段性总结。

为了这部电影,胡玫导演可以说是十八年磨一剑。从2006年开始,胡玫导演就开始了对剧本的创作,从预想中的上中下三部,对《红楼梦》进行全景式的诠释;到拆分为上下两部,对《红楼梦》进行全新的剖析与还原;最后删繁就简,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对《红楼梦》进行一气呵成的讲述。而从2018年开拍,到如今正式与观众见面,又是整整六年过去。对此胡玫导演感慨:“转眼一下子十八年过去了,上千人跟着我创作,眼见着有的工作人员的孩子从出生到长成一米七多,银幕后众多人的心血付出,促使我必须要把这部影片做出来!”而不管是《雍正王朝》《汉武大帝》还是《孔子》都是一个时代的经典,此次重新出山拍摄《红楼梦》,可说是胡玫在自己最擅长古装史诗影视创作上再造经典!

红楼梦之金玉良缘

不仅如此,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的幕后班底,都可以说是一时之选!编剧何燕江是胡玫的老搭档,参与过《乔家大院》《孔子》《曹操》等作品的创作;美术指导霍廷霄同样非常擅长古装历史题材,《霸王别姬》《英雄》等电影,让大家见识到了他深厚的美术功底;造型指导陈同勋的代表作包括《妖猫传》《后宫·甄嬛传》等等,都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;视觉导演赵小丁更是张艺谋的“御用”摄影师,《英雄》《满城尽戴黄金甲》《十面埋伏》等,都是古装大片中的佼佼者……这样的黄金幕后班底,为成功打造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看点二:从“木石前盟”到“金玉良缘”,两小时打通《红楼梦》

《红楼梦》面世200多年以来一直备受推崇,可说是中国最家喻户晓的小说之一,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。作为一部70多万字的煌煌巨著,它包罗万象,除了诗词歌赋,还涉及饮食、医药、建筑、纺织、民俗、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的价值。想要全部放在一部电影里展现出来,是一个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因此胡玫的选择是抽出宝黛钗的爱情主线来,“把它掰开、揉碎了讲明白,变成符合电影的叙事结构。”

正是怀着这样的目的,胡玫导演大胆采用了“金玉良缘”作为电影的片名。对此,导演进行了长时间的调研,发现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,碎片化接收信息造成的结果,是所有人都知道《红楼梦》,但真正读过书的人非常少,而这恰恰是电影最广大的受众。导演认为,对于所有读过《红楼梦》、受过红楼文化教育的人来说,当然知道“木石前盟”是更高尚、更自由、更美好的。但就从字面上讲,对于很多没有读过《红楼梦》的青少年来讲,看到“木石前盟”可能完全是一头雾水。而电影名字的功效是吸引人来看电影,“木石前盟”对于没有读过《红楼梦》的年轻观众来说是很费解的,“金玉良缘”更响亮一些、好听一点。而且从故事的内容来讲,导演认为:“相信凡是看过电影的观众,都会觉得这个名字真是起得名副其实。因为在最后,就是封建大家族认定的金玉良缘造成了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。电影是反讽地讲,金玉良缘其实是错误的、是应该批判的。看完电影以后大家自然会理解,为什么要用金玉良缘做片名。”

看点三:重新定义“青春万岁”,史上年龄最忠实原著的改编

一百年来,除了“小戏骨”系列的趣味向的改编,《红楼梦》的影视化之路,一向由成年演员来诠释小说里面的人物。对此,胡玫导演有自己的看法:“成年演员在演技方面自然更胜一筹,但其中是非常不符合原著的。宝玉刚开篇的时候14岁,黛玉也就12岁半,薛宝钗就14岁半,如果我们想要找20多岁已经成名的演员来扮演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,那他们可能做不到,他们的眼神和皮肤的质感都达到了成熟度,和《红楼梦》里那些孩子们幼稚懵懂的眼神还是有区别的。那我们更希望是还原小说里的这些人物,我们要找的演员,他们不仅仅是来完成表演,更要让观众看到这些人物的性格和灵魂。”

因此,胡玫导演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海选,最终从几万名候选人当中选出了这个全素人的演员阵容。而为了让他们进入角色,成为合格的演员,剧组又对他们进行了长达9个月的集中培训。首先要求他们阅读原著,每个演员都通读《红楼梦》两遍以上,然后请来中戏和北电的老师对他们进行形体和台词方面的训练。与此同时,导演自豪地说:“我们还会吸引一些社会资源,比如说刺绣专家来教女生刺绣、缝补;请书法老师过来教他们书法,每天要完成书法的作业……让他们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,让他们生活其中。直到他们成为角色本身。”如此努力的最根本的原因是,导演想要用电影让所有人看到大观园里的青春,看到鲜活的生命与爱情!

看点四:既传承又创新,用现代审美重塑青春红楼

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,《红楼梦》饱含的文化底蕴,对于改编者来说,是一件既开心又痛苦的事情。对此胡玫导演认为:“不管是美术布景,还是造型服装方面,都要达到跟《红楼梦》历史文化地位相当的要求和水准,我们是以这个为基点进行创作的!”

对此,主创团队高标准严要求,各个方面的规格都相当宏大,要求也是极度精致到位,景里的所有的道具陈设,基本上都是用了真的古董的家具,还有玉雕、缂丝、双面绣以及刺绣,包括核桃刻等等,很多都是我们国家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,一些传承下来的手工艺制作。

正是这样的精益求精,让这部电影在质感上显得厚重而华丽,而在此基础上,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并不局限于此,而是在古典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。对此导演认为,电影的定位就是要面对当代人:“我们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,就是用今天的审美讲述一个传统故事,让主流观众、青年观众能够接受。如果全都还原到过去的颜色,是能做到的,但它跟今天的美感不契合。”

基于这个原因,导演提出了一个指令:要追寻青春红楼,在不丢失原著精神的基础上,在审美视觉上做一些创新。创新是必须的,如果没有创新,今天再拍《红楼梦》就没有意义。

胡玫对造型指导陈同勋提出要求:大胆放开,我们这次就是青春版《红楼梦》,要创新。对方问,能创新到什么程度?她回答:要有现代人的审美感。“比如明黄色古时候常人不能穿,犯忌,但王熙凤就有一身。还有王夫人服装用了灰蓝色,古代其实没有这种中间色。”胡玫说,曹雪芹笔下每个人物出场的服装都做了精心描写,她希望能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,把书中的美感用画面记录下来,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,也更符合电影艺术的审美!

看点五:贾坑林财,红学家看到但没说透的“阴谋与爱情”

电影制作完成之后,导演胡玫曾请著名文学家王蒙先生提前观影,王蒙高度评价电影,对导演说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对‘贾吞林财’的明面描写是一个突破,这倒是一个创新。”

其他推荐

相关资讯